随着电子商务的日渐红火,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在教育领域各种层次的培训和认证不断推出。与电子商务教育的火热程度相反,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认同度却不高。即使对电子商务需求迫切的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也心存怀疑。究其原因,大概是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在思维模式上存在一定的计划经济意识,这一制约在创新程度极高的电子商务领域体现尤为突出,从而出现了企业急需而毕业生工作难找的局面。
从2000年开始涉及电子商务教学和研究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电子商务的人才是什么和如何培养的问题,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自己的认识也在调整。基于自己的商务管理背景,特别是在所在的单位机构不断改变过程中,这种思绪在日益明晰,这体现在出版的几本教材和发表的相关论文中。自己原来的背景是经济学,侧重于国际贸易,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的是对外贸易政策。毕业工作后,所在的系为贸易系,以工业外贸为特色。后来,校内专业整合,将国际贸易专业调整到其它学院,所以改为创办市场营销专业,所在的系名称也随之改为贸易与市场学系,后来直接改为市场学系。很不幸,没过几年,学校进行合并调整,专业又要整合,又将市场营销专业调整到其它学院。为了解决教师的岗位,根据学院的意见于2002年申办了电子商务专业,现在看来还暂时没有调到其它学院的迹象。现在的名称改为电子商务与营销系(非正式名称,有时称市场学系,有时称电子商务系,主要考虑到对外联络和宣传)。虽几经周折,但所在系的师资结构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委屈老师要兼顾新专业的课程。因为历史的原因,本系老师的对外贸易和市场营销基础比较好,有丰富的经验,因而我们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中在这两方面体现明显,一方面发挥原有优势,一方面体现特色,如果说方向的话,我感觉网络营销更为合适。因为每年招生人数不多,不超过30人,加上学校的品牌,毕业分配的问题还不是很突出。
但是未来的形势不容乐观,不仅是本校,也不仅仅是电子商务专业,在其它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同样存在,有的可能更严重。在大形势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出现向基层发展的趋势,而很多学校的培养定位却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各个高校在科研成果方面竞相攀比,导致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投入与往年相比在下降,教师用在本科教学上的精力减少,虽然在本科教学评估的压力下,高校出台了相关鼓励高职称教师给本科生授课的规定,但在执行中的效果难以保证。就业岗位层次的降低对学生在能力方面体现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加强,这对老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相关投入上也要增加。但习惯于理论教学的惯性和对实际能力的轻视使大多数以研究为荣的老师不愿进行调整,或者在投入产出的权衡下不由自主地选择了维持原状。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学校的规定一般是每年修订,但修订计划只是对新入学的年级,以前制定的就不能变化,或需要层层审批使你懒得去做。市场瞬息万变的需求与高校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严重的突出,在此冲突中从短期看受损害的是学生,从长期看受损的是学校的声誉。
电子商务人才简单的说就是能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商务活动的人才。因为现在的企业在市场开拓和客户维护方面比较重要,网络营销和网络贸易即成重点。因为是商务人才,对技术的要求虽然与类似专业以前相比有所提高,但过多的强调技术可能会出现舍本求末的情况,特别是在将该专业开办在经济管理院系的学校。但具体技术和商务的比例如何是科学的,还没有一个共识,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经济管理专业中,自己认为技术性最强的是会计专业,操作性规范性也强,据说就业一直不错。其它专业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管理作为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在科学部分,尤其是针对本科生的能力培养部分,我认为研究和实施不够。在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中,没能很好的抽象出共同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很多是针对与实际差异较大的模拟(本人以前出版的实验教材也是如此,现在在修订,在重庆大学出版社即将推出的,基于与澳大利亚合作项目成果的电子商务系列图书中有改进),所以培养的学生能力就难以保证了。所以在掌握共性能力的同时,熟练掌握应用面广泛的具体技能是必须的,如在掌握了贸易和市场营销一般技能的同时熟练使用阿里巴巴的工具、淘宝的工具等。这样的能力有很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界和实业界共同化时间理清。
电子商务是电子和商务的复合,而不是简单的相加,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手段有很多,是服务于目的的。学会并掌握科学地选择和使用现代网络信息手段来开展商务活动,应该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
邵兵家
2006-11-30
有感于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等人谈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详见 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5003505-d6010053.html ),写了以上,随感而发与大家共享,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指正。
|